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方案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核心,结合政策激励、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形成系统化、多元化的实施路径。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政策框架与实施机制
-
政策依据
依据自然资源部《意见》和江西省《实施办法》,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明确“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要求。
-
市场化运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公开竞争获取修复项目,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同时保障各方权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技术路径与创新实践
-
边坡治理技术
采用清除危岩、降坡削坡、复绿三步走策略,结合实时监测和精准施工确保边坡稳定。例如,使用喷播技术搭配耐旱草本植物构建多层次植被体系。
-
文化融合创新
将非遗技艺(如瑞昌竹编)融入修复方案,设计生态围栏、景观小品等,实现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三、重点区域与成效
-
优先修复区域
聚焦自然保护区、重要景观区、交通干线及水系,通过工程复绿、土地整治等措施优先开展修复,确保生态效益最大化。
-
典型案例成效
-
峡江县完成2810亩修复,投入2200万元,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
宜丰县累计修复3万余平方米,5座在产矿山达标绿色矿山创建。
-
四、规划与综合利用
-
国土空间统筹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统筹修复后土地用途,优化矿区生产、生态空间布局,保障修复与产业开发的协调性。
-
多元化利用
鼓励建设矿山公园、生态博物馆等,推动生态修复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与社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