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或对其性质、属性等进行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是×”,例如“上海是祖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在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形式则更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形式:用“者”“也”表判断、用副词表判断、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用否定词表判断,以及无标志词的判断句。这些形式在文言文中尤为常见,是古代汉语表达判断的重要手段。
判断句的五种形式
用“者”“也”表判断
这种形式是古代汉语中最典型的判断句式,通过“者”和“也”的呼应来表示判断。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陈胜是阳城人。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名士。
用副词表判断
在文言文中,一些副词如“乃”“则”“即”“皆”等也可以用来表示判断。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大观。
- “皆大欢喜。”(《西游记》)——所有人都非常高兴。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动词“为”和“是”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表示判断,但使用频率较现代汉语低。例如:- “此为臣尽力之处。”(《出师表》)——这就是臣尽力的事情。
-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用否定词表判断
通过否定词如“非”“弗”等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形式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例如:-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托的地方。
-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不敢增加。
无标志词的判断句
在某些情况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可能没有明显的标志词,直接通过上下文来体现判断。例如:- “此劲敌也。”(《清稗类钞·冯婉贞》)——这是一股强有力的敌人。
-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积存粮食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总结
判断句在古今汉语中都是重要的句式,其形式多样,既有现代汉语的简洁性,也有古代汉语的丰富性。掌握这五种判断句形式,不仅能提升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还能更好地运用到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