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的六种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用于表达肯定或否定判断的核心结构,以名词性谓语为核心,通过辅助词强化语气,形式灵活且逻辑严密。掌握这些句式,不仅能精准理解文言文,还能为现代汉语研究提供历史参照。
-
“……者,……也”式
主语后加“者”表停顿,谓语后加“也”强化判断,如“亚父者,范增也”。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兼具舒缓语气和明确逻辑的功能。 -
“……,……也”式
省略“者”字,直接以“也”结尾,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结构简洁,侧重强调谓语部分的判断结论。 -
“……者”式
仅用“者”提顿主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此句式较少见,多用于主语需突出时,谓语部分隐含逻辑关系。 -
“者也”式
“者”与“也”连用句末,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代指主语,“也”加强肯定,形成紧凑判断。 -
虚词副词式
用“乃、即、则”等副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既修饰谓语,又隐含权威性,常见于强调因果或类属关系。 -
“为”字式
“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我为鱼肉”。此句式在先秦较少,汉代后逐渐增多,体现语言演变。
理解这六种句式,需结合语境分析主谓逻辑——或表类属(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或表比喻(如“君者,舟也”)。现代汉语判断句虽以“是”为主,但古汉语的多样形式仍值得借鉴,尤其在学术写作中可增强表达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