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深2井高套压事件暴露了井控安全的关键短板,其核心教训在于: 井漏与溢流处置不当、圈闭压力误判、应急准备不足 直接导致套压逼近井口极限,而技术方案优化、一体化协作与实时监测是避免类似事故的关键突破点。
-
井控意识薄弱是事故根源。事件中,井漏后未及时监测环空液面,堵漏期间强起钻具,反推压井液量不足,反映出对高压地层风险的轻视。相比之下,潼深2井成功案例中,通过“小排量+低密度钻井液+随钻堵漏”方案和24小时专家驻井,实现了零溢流关井。
-
技术决策需平衡效率与安全。高套压事件中,为节省时间未充分压稳井筒,最终因管线刺漏和放喷点火设置不合理加剧险情。反观潼深2井,宁可牺牲12小时起下钻时间,也要通过精细控压设备将井底压力控制在安全窗口内,最终钻井周期反超邻井。
-
应急体系缺陷放大风险。事件中压井液储备不足、管线可靠性差,导致处置延误;而潼深2井提前储备超设计200方的钻井液,并预调性能,节省8小时抢险时间,印证了“冗余设计”的价值。
-
经验转化能力决定长期安全。潼深2井通过页岩气取心和数据积累,为后续潼深6井提供地层参数支持;而高套压事件暴露的套管堵塞器设计缺陷,警示需建立“工具-工况”匹配数据库,避免经验误判。
提示: 井控安全无捷径,从单一环节的“合规”转向全链条的“风险预演”,才是应对高压地层的终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