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共分为 五个级别 ,从低到高依次为:一级(自主保护级)、二级(指导保护级)、三级(监督保护级)、四级(强制保护级)、第五级(专控保护级)。以下是具体划分依据:
-
一级(自主保护级)
-
适用场景:小型企业、乡镇单位等一般信息系统。
-
危害程度:仅损害公民、法人合法权益,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
要求:基础防护(如防火墙、杀毒软件)。
-
-
二级(指导保护级)
-
适用场景:地市级以上单位非核心信息系统(如办公系统)。
-
危害程度:严重损害公民、法人权益或社会秩序,不危害国家安全。
-
要求:加强安全控制(如入侵检测、数据加密)。
-
-
三级(监督保护级)
-
适用场景: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重要企业信息系统。
-
危害程度:严重损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安全。
-
要求:强化身份验证、网络监控及应急响应。
-
-
四级(强制保护级)
-
适用场景: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信息系统。
-
危害程度:特别严重损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安全。
-
要求:采用隔离网络、专用通信线路等技术。
-
-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
-
适用场景:极端重要信息系统(如核心国家机密)。 - 危害程度:特别严重损害国家安全。
-
要求:最高级别防护,涉及严格访问控制和专项管理。
-
总结 :等级划分依据信息系统重要性及破坏后果,一级为最低要求,第五级为最高防护。日常工作中需重点关注三级、二级系统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