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回升,人体代谢逐渐放缓,“春困”易导致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成为安全隐患。防春困需从调整作息、饮食管理、适度运动、环境优化、应急措施五方面入手,结合安全教育提升风险意识,降低事故风险。
调整作息规律是防春困的基础。春季昼长夜短,保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午间可安排20分钟短睡补充精力。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剧疲劳感,尤其对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高风险职业,需严格执行作息计划。
饮食管理注重清淡与营养均衡。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如燕麦、坚果)及蛋白质(鱼类、豆制品)的食物,避免血糖剧烈波动引发的困倦。少量多次补水,维持身体代谢水平。
适度运动激活身体机能。每周进行3-4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促进血液循环;工作间隙可做肩颈拉伸、深呼吸练习,缓解肌肉僵硬,刺激神经系统活跃性。
环境优化提升专注力。保持室内通风,利用绿植或冷色调装饰营造清爽氛围;长时间用眼者需调整屏幕亮度,每30分钟远眺放松;驾驶前检查车内空气流通,避免暖风直吹。
应急措施强化安全兜底。困意明显时,可通过薄荷糖、清凉油短时提神;驾驶中若出现注意力涣散,应立即靠边休息,或用湿毛巾冷敷额头。企业及学校可定期开展防春困安全培训,模拟突发场景演练。
春困是生理现象,但安全意识薄弱会放大其危害。通过科学习惯培养与环境干预,能将春困影响降至最低,保障生活与工作的安全性。需警惕“困意积累效应”,及时干预调整,避免疲劳叠加引发不可逆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