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常见的极端恶劣天气包括台风、龙卷风、极端高温、暴雪、干旱等,具有突发性强、破坏范围广、危害人类安全等特点,全球变暖加剧了这类灾害的频发。
-
台风(飓风)
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中心风力可达12级以上,伴随强降雨和风暴潮,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最活跃的区域,每年夏季至秋季为高发期。 -
龙卷风
龙卷风是局部剧烈对流天气形成的空气涡旋,风速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其破坏路径狭窄但强度极高,可瞬间摧毁房屋、拔起树木。美国中西部“龙卷风走廊”是全球发生最频繁的区域。 -
极端高温与热浪
连续多日异常高温(如超过40℃)形成热浪,导致中暑、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并加剧干旱和野火。2022年欧洲多国因极端高温死亡人数超万例,凸显其威胁。 -
特大暴雪与寒潮
暴雪常伴随低温冰冻,阻断交通、压垮建筑,寒潮则引发急剧降温,冻坏农作物。例如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造成电网瘫痪、交通中断,经济损失巨大。 -
极端干旱
长期无降水导致河流干涸、粮食减产,甚至引发区域性水资源危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澳大利亚近年干旱频率显著上升,威胁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
极端恶劣天气的频发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减轻损失的关键。公众需关注气象预警,学习应急知识,科学应对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