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围绕语文课程性质、价值观与方法论、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展开,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多元化教学策略应用及科学评价体系构建。
-
语文课程的核心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双重属性,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其核心任务包括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及文化认知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表达、写作等实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新课标背景下,课程目标进一步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维度,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发展,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 -
价值观与教学策略的创新
语文课程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中心,通过经典文本研读传递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方法突出情境创设与文本深度解析,借助真实生活场景和多模态资源增强学习沉浸感。教师需承担引导者角色,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游戏化学习及跨学科整合策略,例如结合社会调查或艺术创作拓展语言实践场景。评价体系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估,注重动态追踪学生能力成长而非单一考试成绩。 -
课程标准的核心框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细化各学段分级目标。小学阶段注重习惯养成和兴趣激发,初中则强化读写能力与社会生活关联度,高中聚焦思辨性阅读与创新表达。新课标量化规范基础积累要求(如3500字识字量),同时弱化机械记忆比重,倡导任务驱动型学习,如项目式课题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兼顾知识体系化与实践应用导向。 -
教学实施的关键要点
实际教学中,教师须平衡基础训练与拓展提升,例如通过专题研读深化文本分析,利用差异化作业设计契合个体差异。新兴技术赋能下,虚拟情境仿真、AI辅助反馈等手段为课堂注入活力,但需避免过度依赖工具而削弱人文感知。评价维度扩展至学习态度、协作精神等过程性指标,辅以档案袋式记录成长轨迹,助力学生形成长效学习能力。
系统梳理上述重点可帮助明确备考方向,需着重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路径,并结合教材实例深化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辩证关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