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方案需系统化、科学化,结合权威信息源整理如下:
一、总体目标
通过系统化排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重点排查人员密集区、交通要道、工程设施等高风险区域。
二、排查范围与重点
-
重点区域
-
人员集中区(学校、医院、集市等)
-
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沿线)
-
工程建设区(公路边坡、水库周边)
-
旅游景区及易发区(丘陵山区切坡建房区)
-
-
排查内容
-
地质特征(地形、岩土性质)
-
气候条件(降雨量、地下水位)
-
人类活动影响(工程、采矿、植被破坏)
-
三、实施步骤
-
准备阶段
-
成立排查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地质专家、工程师、安全管理人员)
-
制定排查计划,收集历史灾害数据及现状信息
-
-
现场排查
-
实地踏勘,记录隐患点位置、地貌特征、土质等
-
对重点区域进行详细勘察,评估危险程度
-
-
数据分析
-
运用GIS技术建立隐患点数据库
-
评估灾害类型、规模及发展趋势,绘制风险图
-
-
整改与监测
-
制定预警方案和防治措施(如搬迁、加固)
-
设立警示标志,落实群测群防体系
-
四、组织保障
-
领导协调 :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统筹,协调各部门合作
-
技术支持 :组建专业团队,配备地质、水文等专家
-
信息共享 :建立数据库,实时更新隐患信息
五、时间安排
- 通常分为准备、排查、分析、整改四个阶段,具体时间根据区域和任务复杂度调整。例如:汛期排查可能集中在8-9月。
六、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全覆盖、严排查”原则,确保不留死角
-
加强宣传,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
对新发现的隐患点,立即落实监测和撤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