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地质灾害点巡查方案的核心是确保隐患点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后的关键要点:
一、巡查组织与责任
-
巡查队伍构成
由村两委干部、网格员、自然资源所人员等组成巡查小组,明确分工,确保巡查覆盖全面。
-
巡查频次要求
-
汛期 :每月至少3次(汛前1次、汛中2次、汛后1次);
-
其他时段 :每周不少于1次,镇级每月不少于1次。
-
二、巡查内容与重点
-
基础检查
-
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撤离路线是否设置到位;
-
检查监测设备(如裂缝仪、位移传感器)运行状态及数据记录。
-
-
隐患排查
-
重点巡查山体裂缝、滑坡迹象、河道淤积、低洼积水等异常情况;
-
对切坡建房、工程削坡等人为隐患点进行专项排查。
-
-
应急准备
-
核查应急预案、防灾物资储备及应急队伍响应能力;
-
确保预警信息能及时传达至住户,覆盖率达到100%。
-
三、巡查流程与记录
-
现场巡查
采用“拉网式”排查,结合无人机、地面勘察等手段,对隐患点及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检查。
-
异常处理
发现险情后需立即上报村委会,并在24小时内完成初步处置;重大隐患需同步上报镇级部门。
-
记录与上报
建立巡查日志,包含巡查时间、地点、发现情况及处理结果,次月5日前上报镇自然资源所。
四、宣传与培训
-
风险宣传
通过广播、宣传车、微信群等渠道,向住户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及避险技能。
-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村民参与应急演练,强化撤离路线熟悉度和应急反应能力。
五、保障措施
-
物资储备
镇级统筹编织袋、砂卵石等防汛物资,建立“15分钟投送圈”,确保抢险物资快速到位。
-
技术支持
运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辅助隐患点监测,提高预警准确性。
通过以上方案,村级可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