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方案是预防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措施,其核心在于系统性风险识别、科学评估和高效处置。通过“群专结合”排查模式、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多部门协同责任体系,实现对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的全覆盖管控,尤其需聚焦切坡建房、公路沿线、景区矿区等高风险区域的精细化排查。
-
排查范围与重点
以已知隐患点为基础,覆盖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类型,重点核查切坡建房(坡高>8米、坡度>50°)、公路临崖段、景区栈道、矿区尾矿库等区域。新建工程需检查防护措施有效性,如排水系统堵塞、坡体渗水等迹象。 -
技术手段与流程
采用无人机航拍与地面巡查结合,建立隐患点动态台账。排查分三阶段:摸底阶段(拉网式排查)、处置阶段(临时隔离+工程治理)、总结阶段(长效机制优化),每处隐患需明确监测员和避险路线。 -
责任分工与协作
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技术评估,交通、住建、文旅等部门按行业分工。例如,交通局负责公路边坡支护,文旅局督导景区危岩体清理,形成“属地管理+行业督导”的双重责任链条。 -
公众参与与应急准备
向受威胁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定期演练撤离流程。同时配备应急物资,确保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短信等多渠道直达户到人,解决“最后一公里”传递问题。
地质灾害排查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常态化巡查与科技赋能降低风险。建议各地结合气象预警动态调整排查频率,尤其关注冻融期和汛期的隐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