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纪之前新疆的主要宗教是佛教、祆教、道教、摩尼教和景教,形成了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公元前4世纪以前,新疆流行原始宗教及萨满教。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随丝绸之路传入并迅速传播,至4世纪至10世纪进入鼎盛期,形成以于阗、疏勒、龟兹、高昌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圈,佛寺、石窟及艺术成就影响深远。与此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在汉代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尤其兴盛,吐鲁番地区高昌政权还设立管理机构支持其发展。5世纪前后,道教随汉人迁徙传入新疆,最初集中在吐鲁番、哈密,清代才扩展至全疆。6世纪,摩尼教从波斯传入新疆,9世纪中叶随回鹘西迁进一步传播,当地信徒开凿洞窟、翻译经典。6至7世纪,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新疆,最初传播有限,但至10世纪伴随回鹘人改信而在多地兴盛,成为主要宗教之一。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南部,但尚未完全取代其他宗教。直到10世纪,新疆仍维持佛教为主、祆教、景教、摩尼教、道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共存。
总体而言,十世纪之前的新疆宗教格局体现了多元共生的特点,佛教占据主导,其他外来宗教与本土信仰和谐并存,共同构成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