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院感)通常根据感染部位和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流感染、消化道感染五大类型,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效率和医疗安全。
1. 呼吸道感染
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高危场景如气管插管或雾化治疗,需加强通风、规范佩戴口罩及手卫生。
2. 手术部位感染
因术中操作或术后护理不当引发,常见于切口或深层组织。预防需严格术前皮肤消毒、术中无菌操作及术后切口护理监控。
3. 泌尿系统感染
多由导尿管使用引起,病原体以大肠杆菌为主。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保持管路密闭性及定期更换可显著降低风险。
4. 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是主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常见。规范置管流程、每日评估导管必要性是关键防控手段。
5. 消化道感染
诺如病毒、艰难梭菌通过污染食物或接触传播,易在集体环境中暴发。隔离患者、强化环境清洁及餐具消毒可有效阻断传播链。
院内感染防控需结合病原体特性与传播路径,针对性落实隔离措施、器械灭菌及医护操作规范。医疗机构与患者协同加强预防意识,可大幅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