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核心指标,掌握100个必背知识点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基础。 关键要点包括:感染分类(外源性/内源性)、传播途径(接触/空气/飞沫)、消毒灭菌等级(高效/中效/低效)、手卫生规范(六步洗手法≥15秒)、医疗废物处理(分类/封口/时效)等。以下分点详解核心内容:
-
感染定义与分类
院感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发病,但排除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外部(如医护人员、环境),内源性感染则源于患者自身菌群。 -
消毒灭菌等级与适用场景
- 灭菌(如压力蒸汽灭菌)用于手术器械等高度危险性物品,合格率必须100%。
- 高效消毒(含氯消毒剂)可杀灭芽孢,适用于内镜等中度危险性物品。
- 中效消毒(醇类、碘类)针对细菌繁殖体,用于体温表等物品。
-
手卫生与防护
洗手时机包括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等,揉搓时间≥15秒,依从性需≥70%。防护装备(口罩、手套)需按风险等级选择,穿脱流程规范以避免交叉感染。 -
环境监测标准
I类环境(层流手术室)空气菌落≤10cfu/m³,Ⅲ类环境(普通病房)≤500cfu/m³。紫外线消毒需定期监测强度,灯管寿命≤1000小时。 -
医疗废物管理
损伤性废物(针头)需专用锐器盒,感染性废物用双层黄色袋密封,标签注明科室/重量/时间,储存不得超过48小时。
院感防控需结合理论规范与实操细节,定期更新知识并强化监测,才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建议通过模拟演练和案例学习巩固关键点,确保医疗安全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