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内新发感染
院感(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内新发或加重的感染,其基础知识和概念如下:
一、定义与范围
-
核心定义
院感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潜伏期的感染。
-
感染主体
涵盖住院病人、医务人员、门急诊就诊者、探视者及家属等。
二、分类
-
医源性感染
由医疗活动直接引起的感染,如手术切口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
非医源性感染
因患者自身携带病原体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感染,如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导致的感染。
三、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如手术切口感染、导管相关感染。
-
空气传播
病原体在空气中悬浮传播,如结核病、麻疹等。
-
飞沫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如流感、风疹等。
四、常见病原体
-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
真菌 :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
病毒 :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五、防控措施
-
手卫生
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是预防院感的基础。
-
环境管理
定期清洁消毒医疗设备、环境表面及空气,减少病原体传播。
-
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隔离衣),避免交叉感染。
-
监测与报告
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发现暴发趋势及时上报,采取隔离措施。
六、重要性
院感控制可降低患者康复延迟、医疗费用增加等风险,同时保障医疗安全与质量。医疗机构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持续培训及技术改进,降低漏报率及抗菌药物滥用。
以上内容综合了院感的基础理论、传播机制及防控策略,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