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防控是医疗安全的生命线,掌握《院感100个必背知识》能显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保障医患安全。核心要点包括:手卫生“5时刻”、无菌操作“4禁止”、医疗废物“3分类”、耐药菌防控“6措施”,以及环境消毒“2标准”。以下分点详解关键内容:
-
基础规范
手卫生是院感防控第一关,牢记“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体液暴露后必须洗手或消毒。无菌物品开启后有效期分4类:抽吸溶媒≤24小时、干罐持物钳≤4小时、棉布包装≤7天、塑封包装≤6个月。医疗废物严格分类为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药物性、病理性5类,日产日清是铁律。 -
重点场景防控
耐药菌患者需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安置,仪器设备每日消毒≥2次。手术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采血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环境消毒采用“双通道法”:清洁区→污染区单向流动,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监护仪)每日擦拭≥1次,多重耐药菌病房增至≥2次。 -
特殊感染处置
空气传播疾病(如肺结核)需粉色标识+负压病房,飞沫传播(如流感)用黄色标识+1米防护距离,接触传播(如耐药菌)用蓝色标识+专用器械。疑似院感暴发需24小时内上报,3例同源病例即启动应急预案。 -
监测与改进
院感病例诊断标准为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需追溯感染源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每月对ICU、手术室等重点科室进行环境微生物监测,空气菌落数≤4CFU/皿(沉降法),物体表面≤5CFU/cm²。
提示:院感知识需结合实操考核,建议通过“数字记忆法”(如“1d-2h-3例-4层”)强化重点,定期开展模拟演练。防控效果取决于全员执行力,从洗手到废物处置,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