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法案》的出台虽表面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实则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进程,从技术突破、市场机遇、产业链完善三方面形成长期利好。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外部压力下展现出强劲韧性。法案限制先进技术流入,倒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在5nm等效工艺、EDA工具等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产设备采购占比两年内翻倍至27%。庞大的内需市场(占全球34%)持续吸引国际企业“明限暗投”,台积电等巨头为规避制裁,通过技术合作、产能转移等方式维持在华布局。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国家大基金三期聚焦设备、材料等上游环节,2025年国产AI芯片采购额同比增长65%,寒武纪等企业受益明显。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从设计到封测的全流程自主化率提升,低端芯片领域已实现规模化替代,为高端技术攻关奠定基础。
地缘政治博弈反而凸显中国半导体的战略价值。美国技术封锁的局限性日益暴露,本土产能不足、成本过高导致法案执行效果打折。中国通过“技术自立+开放合作”双轨策略,正复刻互联网行业的逆袭路径——从追赶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提示: 半导体自主化是场持久战,短期阵痛将转化为长期竞争力,关注政策红利与细分领域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