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光伏531政策的核心是推动新能源全面市场化,取消国家补贴,通过差异化电价机制和电力现货交易实现行业转型。 关键变化包括:存量与增量项目分界(5月31日)、强制配储取消、收益模型转向动态电价,以及储能配套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
政策目标与背景
531政策旨在终结光伏行业对补贴的依赖,以市场化电价机制倒逼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政策明确2025年5月31日后并网的项目需全部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定价,标志着“无补贴时代”正式开启。区域差异化加剧,地方政府可自主制定竞价规则,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因电网承载力强成为开发重点。 -
核心内容与分界点
- 时间节点:5月31日前并网的存量项目可享受差价结算机制(保障收益下限),之后新增项目完全市场化竞价。
- 收益模型:电价由市场供需决定,需引入动态波动模型测算收益,储能配套可提升套利空间。
- 行业影响: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成为主力,户用光伏因补贴取消面临萎缩,光储一体化方案需求激增。
-
行业应对策略
- 抢装与合规:企业需在政策窗口期加速并网,同时严格区分备案主体(禁止自然人名义备案的工商业项目)。
- 技术升级:聚焦高效组件(如BC技术)、智能运维系统,储能配置比例建议10%-20%以平衡发电波动。
- 市场布局:优先选择电网承载力强的区域(如长三角),并探索绿色电力交易和长周期购电协议锁定收益。
总结:531政策短期将引发行业阵痛,但长期利好市场化竞争。企业需快速适应动态电价、强化技术壁垒,并借力储能与多能互补提升竞争力。关注地方细则和金融工具对冲风险,是平稳过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