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核心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失衡、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分配制度向资本倾斜。政策执行偏差与技能短板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
-
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的制约
中国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导致产品附加值有限。例如,一部手机组装的利润仅几毛钱,工人工资自然难以提升。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依靠高附加值产业(如德国精密机械)支撑高薪资,而中国产业升级尚未全面完成,工人收入增长受限。 -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每年超千万新增劳动力(如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涌入市场,但企业岗位供给不足。珠三角工厂一个缝纫工岗位常有数十人竞争,企业借机压低工资至三四千元,工人议价能力薄弱。 -
分配制度向资本倾斜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6年的53.4%降至近年约39%,资本所得占比持续上升。私有企业中,利润分配更倾向资方,工人剩余价值被挤压,而国企高管高薪与普通员工低薪并存现象突出。 -
政策执行与技能短板
尽管劳动法规定加班工资和社保缴纳,部分企业仍通过变相克扣(如拒付加班费、低缴社保)压缩成本。工人技能单一,仅3%持有高级技工证书,难以匹配智能化生产需求,导致薪资差距拉大。
未来需通过产业升级、技能培训与政策强化破解困局。深圳从代工转向高科技的成功案例显示,高附加值产业能显著提升工资水平,而工人技能提升(如机器人焊接技术)可使日薪翻倍。政策层面需严查欠薪、落实社保,让劳动者真正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