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掺杂的阈值通常在掺杂浓度达到以上,此时半导体表现出接近金属的导电性,并被称为简并半导体。关键亮点:重掺杂的掺杂物与半导体原子浓度比约为千分之一,而轻掺杂可低至十亿分之一;硅材料中,原子浓度约,而重掺杂浓度范围集中在至。
-
定义与标准:重掺杂的标志是载流子浓度显著超过本征半导体浓度(如硅的),导致费米能级进入导带(N型)或价带(P型),需用费米-狄拉克统计描述。此时,半导体电导率接近金属,常用于集成电路的导电层替代。
-
浓度对比:以硅为例,轻掺杂浓度在至之间,而重掺杂需达到以上。掺杂比例上,重掺杂的杂质原子占比约(千分之一),远高于轻掺杂的十亿分之一比例。
-
能带影响:重掺杂会显著改变能带结构,施主杂质(如磷)在导带附近引入新能级,受主杂质(如硼)在价带附近引入能级。例如,硼在硅中的能级距价带仅,室温下即可完全电离。
-
应用场景:重掺杂半导体(标记为或)用于PN结的欧姆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等,其高导电性可减少器件功耗。但过度掺杂可能导致晶格应力或缺陷,需平衡性能与可靠性。
总结:重掺杂的浓度阈值与材料、温度相关,但硅基半导体通常以为分界。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器件需求精准调控掺杂水平,兼顾导电性与材料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