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的梗主要源于其行业争议与网络调侃,核心集中在“高价产品争议”“营销翻车事件”及“内部管理乱象”。作为国内头部险企,其公众形象因多次负面舆情被解构为网络段子,折射出保险行业的信任困境。
高价标签与对比梗
中国人寿长期被调侃“产品贵”,常与友邦等外资品牌对比。例如“比某邦便宜多了”的段子,实为消费者对保险定价信息不对称的吐槽。尽管官方澄清价格与保障范围相关,但“贵=不划算”的刻板印象已深入人心。
“丧事喜办”营销翻车
2021年重庆支公司员工举牌宣传“客户身故获赔120万”事件,因笑容满面、形式喜庆引发全网声讨。该操作被批“消费逝者”,暴露企业价值观扭曲,衍生出“人寿式庆祝”等黑色幽默,成为公关灾难典型案例。
实名举报与造假争议
前员工张乃丹举报嫩江支公司“长险短做”“虚假增员”等违规行为,坐实部分问题后,“国寿造假”梗进一步发酵。类似纠纷频发(如贵州销售误导案),加剧公众对保险行业“套路多、理赔难”的负面联想。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但梗文化的传播往往放大局部问题。消费者需理性甄别网络信息,投保时重点关注条款而非营销话术,同时行业也需通过透明化改革重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