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CRT最常见且核心的临床含义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专用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植入三腔起搏器(CRT-P或CRT-D)协调左右心室收缩,显著提升泵血效率,减少症状并降低住院风险。CRT在特定语境下也可能指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Radiography Tomography)或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且疗效明确的技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电刺激纠正心室收缩不同步问题。对于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130毫秒)且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中重度心衰患者,CRT能优化心脏电信号传导路径,使左右心室恢复协同跳动。临床数据显示,术后患者射血分数平均提升10%-15%,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CRT的适用人群需严格评估。典型适应症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后仍存在气短、水肿等症状的慢性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机械不同步;心电图符合宽QRS波特征。部分高龄或合并症复杂的患者需个体化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但总体手术成功率超过90%。
术后管理是疗效持续的关键。患者需定期复查起搏器参数(如阻抗、阈值),配合药物优化(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生活方式调整(限盐、适度运动)。新型无导线WiSE系统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导线相关并发症风险,为解剖结构特殊的患者提供了替代方案。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代表了心衰管理的重要突破,但患者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及时识别心衰加重征兆(如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体重骤增)、严格遵循随访计划,才能最大化CRT的长期获益。医疗技术的进步正让更多“不同步”的心脏重获健康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