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发布的建筑业“清退令”旨在保障超龄农民工安全,通过禁止6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从事高危作业,减少工地事故风险,同时推动行业规范用工与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协同治理。政策实施中,各地结合健康评估、转岗安置等柔性措施,平衡安全监管与民生需求,但超龄群体的再就业与社会保障仍是待解难题。
-
政策核心:安全与规范双驱动
清退令明确禁止超龄人员参与高空、井下等高风险作业,以上海为例,超龄工人占建筑从业者1%,却贡献15%的死亡事故。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的暂行办法》,并细化地方规则,如深圳将年龄纳入资质审批核查,天津要求超龄者持健康证明转岗管理类工作。 -
实施难点:就业与生计的平衡
超龄农民工多依赖工地收入,清退后面临转型困境。中央提出五大方向:稳岗补贴倾斜中小微企业、加强技能培训、根治欠薪、推广“以工代赈”、禁止“一刀切”。例如,上海引导超龄者转岗保安、保洁,部分地方探索社保跨省衔接,弥补养老缺口。 -
行业影响:劳动力短缺与升级压力
建筑业面临“用工荒”,年轻人不愿入行,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政策同时推动实名制管理,如上海通过刷脸门禁核验年龄,江苏泰州等事故高发地强化巡查,但需避免因劳动力短缺降低工程标准。 -
社会关切:如何实现“退有所安”
超龄农民工返乡后可能面临农村养老设施不足、技能脱节等问题。2025年中央文件强调保障其土地权益,允许出租宅基地,部分地方试点“以地养老”,但需配套医疗、培训资源。
清退令的初衷是保护生命,但政策温度体现在后续保障。未来需持续完善转岗培训、社保衔接与农村养老支持,避免安全政策衍生次生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