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愿补课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关键取决于补课性质、时间、主体资质及收费合规性。根据“双减”政策,违规学科类培训、无资质机构补课、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均属违法,但符合规定的素质类培训或家庭教育不在此限。
-
学科类与非学科类补课的界定
“双减”政策明确禁止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若学生自愿参加的补习属于学科类内容且在上述时间进行,无论是否自愿均涉嫌违规。而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只要机构具备营业执照和相应资质,可合法开展。 -
补课主体的资质要求
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校外培训需取得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与市场监管部门登记证书。个人家教若未注册机构、未签订规范合同或超规定人数(通常不超过5人),可能被认定为“黑班”,面临查处风险。在职中小学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属明确违规行为。 -
收费合规性与合同规范
合法校外培训需通过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进行资金监管,一次性收费不得超5000元或60课时。家长若私下向个人支付高额补课费,既无法保障权益,也可能因参与违规交易承担连带责任。 -
家长自愿行为的法律边界
家长自行组织“小班”补课或聘请家教,若涉及学科类培训且避开政策限制时段,依然属于打擦边球行为。部分地区已对“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变相补课开展专项整治,参与者可能面临警告、罚款等处罚。
建议家长在选择补课方式时,优先核实机构资质与课程属性,关注地方教育部门动态,避免因“自愿”补课卷入法律风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是“双减”核心目标,合理规划孩子学习安排比盲目补课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