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违规补课将面临严厉处罚,包括警告、降级、撤销资格甚至开除,涉事学校和机构也将被追责。各地教育部门明确将违规补课行为纳入常态化治理,通过举报机制、黑名单制度等强化监管,旨在维护教育公平与师德师风。
违规行为的界定
教师违规补课涵盖自行组织、参与校外机构补课、介绍生源、推荐培训机构等9类行为,线上未备案教学或隐蔽场所补课同样被列为整治重点。例如,吉林市将“假借亲友名义开办竞赛班”“在家中开展有偿辅导”等均视为违规。
处罚措施分级
首次违规教师可能被警告、调岗或扣发绩效,情节严重者直接开除并撤销教师资格;两次及以上违规者一律开除。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等若违规,将撤销荣誉称号并取消待遇。学校监管不力的,校长可能被免职;县级教育部门若屡现问题,主要领导将被约谈问责。
常态化治理机制
多地设立专项举报电话,鼓励社会监督。校外培训机构聘用在职教师的,最高可吊销办学许可,负责人纳入“黑名单”。无证机构则面临行政处罚,杜绝其借教师名义招揽生源。
总结
教师违规补课治理需长期坚持,需社会、学校与监管部门协同。家长和学生应主动拒绝违规补课,共同维护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