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提升法治素养需从思想意识、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多维度切入,可借助“高校法治联盟”这类创新模式,通过专业指导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法治思维,并借助思政课与***法治思想深化认知。
从思想意识着手,大学生应主动将法律信仰融入个人行为准则中,将法治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尤其需要理解法律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在课程学习上,高校的“大思政课”体系通过多模块教学将***法治思想、宪法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贯穿课堂,同时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必修课程强化基础理论,部分学校更整合校内外法学资源,设立专项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法律实务技能。
高校与社会力量的深度合作模式同样重要,例如宁波市“高校法治联盟”,不仅联动司法局、法院等部门构建专业化普法团队,还通过靶向普法活动(如模拟法庭、法治教育沙龙)增强学生兴趣和参与感,并延伸至社区开展亲子普法行动,将法治影响力扩展至社会层面。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出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网络课程,比如结合短视频解读热点案例,以“以案释法”的形式加深理解,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法治文化艺术活动如情景剧创作,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在评价机制上,建立多方联动的考核体系,融合高校课程评估、实践参与度、社会普法成效等多指标评估法治素养水平。例如宁波“高校法治联盟”实施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发布普法成果,激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大思政课”推动下的法治教育正通过课堂与社会联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实现多维突破,最终助力大学生在法治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全面提升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