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养老金并轨后,企事业单位退休金差距短期内不会显著缩小,但长期来看有望逐步缓解。核心原因在于缴费基数、年限及补充养老机制的差异,并轨仅统一了计算规则,而非直接拉平待遇。
-
缴费基数差异是根本原因。事业单位通常按实际工资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而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可能按最低标准缴费,导致养老金积累悬殊。例如,事业单位平均缴费基数可达企业职工的1.5倍以上。
-
职业年金拉大差距。事业单位强制缴纳职业年金(单位8%+个人4%),形成“第二养老金”,而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20%,多数企业退休人员缺乏这一补充保障。
-
视同缴费年限政策红利。2014年改革前,事业单位工龄全部视为缴费年限,而企业职工需实际缴费,导致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差异明显。
-
长期调整政策倾斜企业。近年国家通过提高企业养老金年度涨幅(如5% vs 事业单位3%)和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逐步缩小差距,但需较长时间见效。
建议:企业职工可通过延长缴费年限、提高缴费基数或参与企业年金计划优化养老储备。政策层面需加强监管确保企业足额缴费,并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