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公司资料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具体定罪需根据行为性质、损失程度及主观故意综合判定。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刑期可升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若涉及境外机构,刑责更重。
-
法律依据与罪名认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符合以下条件即构成犯罪:- 行为人违反保密义务或权利人要求;
- 泄露的资料需具备秘密性、商业价值性及保密措施;
- 造成权利人重大损失(如经济损失超30万元)或违法所得达同等标准。
-
量刑标准分层
- 一般情节:三年以下刑期,并处或单处罚金;
- 特别严重后果(如导致企业破产或损失超300万元):刑期升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 为境外提供商业秘密: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
-
民事与行政责任
即使未达刑事门槛,泄露者仍需承担:- 民事赔偿:按实际损失或合理许可使用费计算;
- 行政处罚:包括罚款(10万至500万元)及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
关键证据与抗辩要点
- 企业需证明资料属商业秘密且已采取保密措施;
- 行为人需存在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如主动披露或放任泄密。
提示:企业应完善保密协议与内部管理,员工须严守职业操守,避免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