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维度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各维度满分20分,分为优秀(20分)、良好(15分)、合格(12分)、不合格(10分)四个等级,评价以客观记录和实证材料为核心,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思想品德聚焦价值观塑造与社会参与,涵盖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及行为习惯养成;学业水平强调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不仅关注学科成绩,还考察问题解决能力;身心健康重视体能素质与心理韧性,需匹配体育达标数据及抗挫折表现;艺术素养兼顾审美修养与特长培养,需提供艺术活动参与或作品成果;社会实践量化实践活动参与度,要求提交调研报告或项目成果等实证实物。
各维度执行“写实记录+材料佐证”机制,通过过程性档案动态采集数据,避免单一结论。例如社会实践需关联课程修习记录或服务时长,艺术素养需匹配作品展示或赛事获奖证明。学校通过管理平台上传系统,按学期汇总形成个人档案,最终形成可追溯的成长轨迹。家长与学生需同步关注平台节点操作,确保数据完整。
在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机制中,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影响升学路径。学生需主动拓展多维能力并留存过程材料,家长及学校应协同推动记录真实性。年度数据上传截止后不可补录,因此日常积累是关键。系统化归档不仅助力高校人才选拔,更帮助学生完整呈现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