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退休金的核心途径包括延长缴费年限、提高缴费基数、延迟退休年龄,以及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商业保险和投资理财等方式补充养老储备。合理规划这些方法,能显著提升退休后的经济保障水平。
-
延长社保缴费年限
养老保险遵循"多缴多得"原则,缴费满15年仅为最低门槛。例如,缴费年限从15年延长至20年,部分地区的养老金可增加近一倍。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更高缴费档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有9个缴费档次可选(180元至4800元/年),缴费越高未来领取金额越多。 -
提高缴费基数
按实际工资水平缴纳社保可大幅增加个人账户积累。若收入高于当地缴费基数下限,与企业协商按实际工资缴费;灵活就业人员可自主选择最高300%的缴费档次。例如,月缴费基数从5000元提升至8000元,退休后每月养老金可增加约30%。 -
延迟退休年龄
政策允许延迟退休时,每延迟1年,养老金计发比例增加2%-5%。以男性为例,从60岁延迟至63岁退休,每月领取金额可能提高15%以上。2025年起实施的弹性退休政策,还允许提前3年或延后3年退休,灵活平衡工作与养老需求。 -
补充养老储备
- 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最高缴存1.2万元享受税收优惠,可配置养老理财、基金等产品,长期复利增值。
- 商业养老保险:如年金险、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稳定现金流且部分产品附带分红。
- 投资增值:低风险选择包括国债、货币基金(年化3%-4%),中高风险可配置养老目标基金、REITs(年化5%-8%),智慧养老产业基金等新兴工具收益更高但需注意波动。
- 区域与政策红利
在经济发达地区退休(如深圳、上海),基础养老金标准更高;部分城市还有地方补贴(如高龄津贴、供暖补贴)。参与国资划转社保、新业态职业年金等政策,也能间接提升养老保障。
建议尽早规划,35岁前可侧重提高缴费基数与投资增值,45岁后优先确保缴费年限并降低投资风险。通过人社部养老金测算工具预估金额,动态调整策略,让退休生活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