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企业规范赊销行为、加速资金回笼、降低坏账风险的核心文件,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信用评估、流程管控和风险预警三大机制实现资金高效周转。 以下是关键要点与实施框架:
-
信用评估前置化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是制度的第一道防线,需综合考察企业资质、历史付款记录及行业口碑,动态调整信用额度。例如,对长期合作且评级高的客户可适当延长账期,而新客户需采用预付款或短期赊销模式。财务部门需定期复核信用政策,避免过度授信。 -
全流程闭环管理
从合同签订到坏账核销需形成标准化链条:- 合同条款:明确付款条件、违约金比例及纠纷解决方式;
- 发货确认:凭签收单或验收报告触发开票流程;
- 催收分级:逾期30天内由业务员跟进,超90天升级至法务介入;
- 账龄分析:按月生成逾期报表,区分正常、关注、风险三级预警。
-
部门协同与权责明晰
销售部门承担回款第一责任,需在签约时核实客户付款流程;财务部负责核算对账,定期发送《应收账款确认函》;高层管理者审批特殊账期与坏账核销。通过跨部门例会同步风险案例,优化审批节点效率。 -
数字化工具赋能
引入ERP系统可实现自动账龄分析、催收提醒及信用额度冻结。例如,设置超信用额度的订单需二次授权才能发货,减少人为疏漏。历史数据还可用于预测行业周期性风险,提前收紧信用政策。
提示:制度需配套奖惩机制,如将回款率纳入销售绩效考核,同时定期组织财务、业务团队培训最新税务法规与合同法变动,确保制度合规性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