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疏散演练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其核心步骤包括:预案制定、信号发布、有序撤离、清点人数和总结改进。 通过定期演练,能有效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减少混乱和踩踏风险,尤其在校园、办公楼等人员密集场所至关重要。
-
预案制定与分工
根据场所特点设计疏散路线图,明确安全出口和集合点。成立指挥组、引导组、救护组等,分配楼层负责人,确保每个环节责任到人。预案需包含火灾、地震等不同场景的应对策略,并提前检查通道畅通性。 -
警报信号与启动演练
使用统一警报(如广播、哨声、电铃),持续60秒并重复提示。听到信号后,教师或负责人立即停止活动,指令“低头弯腰、捂住口鼻”等动作要领,优先关闭电源、火源,避免次生灾害。 -
分层有序撤离
低楼层优先疏散,高层人员暂避危险区域(如墙角、承重墙旁)。楼梯间严禁奔跑推搡,引导员在转角处指挥,提示“注意脚下、勿捡物品”。遇烟雾时贴墙爬行,用湿布防烟;若摔倒需蜷缩护头,形成“三角区”保护要害。 -
集合清点与救护
到达指定场地后按班级/部门列队,班主任或组长快速统计人数,上报缺失人员。救护组模拟伤员处理,检查心理状态,必要时提供基础医疗支持。 -
复盘与优化
总指挥总结演练问题,如路线拥堵、信号不清等,并记录改进方案。定期更新预案,结合消防部门建议强化薄弱环节,确保演练贴近实战。
提示: 演练频率建议每学期至少一次,新员工或入学初期需专项培训。个人应熟记本场所逃生路线,家中可自制应急包(含手电、口哨、急救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