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医疗器械和三类器械的核心区别在于风险等级和管理要求:一类器械风险最低(如纱布、手术剪),仅需备案即可上市;三类器械风险最高(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需国家药监局严格审批且多数需临床试验。关键差异体现在接触人体程度(一类仅接触皮肤 vs 三类植入或支持生命)、技术复杂性(一类基础功能 vs 三类高精技术)及监管力度(一类宽松备案 vs 三类全流程追溯)。
-
风险等级与产品特性
一类器械通常不接触人体或仅接触完整皮肤(如医用胶带、检查手套),功能简单且失效风险极低。三类器械直接介入血液循环、中枢神经或长期植入(如起搏器、血管支架),一旦失效可能危及生命,需满足生物相容性、无菌控制等苛刻技术标准。 -
审批流程与监管要求
一类器械实行备案制,企业向市级药监提交资料即可(约1-2周),无生产许可要求;三类器械需国家药监局注册审批(12-18个月),必须通过临床试验、质量体系考核,且生产/经营均需专项许可,上市后需实施唯一标识(UDI)追溯和不良事件强制报告。 -
使用场景与责任归属
一类器械多用于基础医疗场景(如伤口包扎),用户可自行购买;三类器械仅限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如植入手术),企业需提供终身质量跟踪和植入物档案管理。
提示:企业需根据最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确认产品类别,误判可能导致法律风险;消费者选购时应注意产品包装标注的备案号(一类)或注册证号(三类),避免使用不合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