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祥瑞、长寿、高洁与重生,其形象贯穿文学、艺术与信仰,体现了人们对理想人格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鹤被视为吉祥之鸟,常与神仙传说关联,《相鹤经》称其“仙人之骐骥”,《拾遗记》提及仙人乘鹤,明清官服中一品文官补子采用鹤纹,象征地位尊崇。其鸣声高亢,《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寓意才华超群,白居易以“梅妻鹤子”表达隐逸之志,文人亦以鹤自喻清高。
作为长寿象征,鹤寿千岁之说深植民间,秦始皇墓青铜仙鹤与道教仙鹤意象交织,敦煌壁画及明清瓷器多以“龟鹤延年”寄寓福寿双全。道教典籍中鹤居“羽族之宗”,其轻盈姿态促成五禽戏中鹤式创编,太极拳“白鹤亮翅”亦延续文化内涵。
鹤还蕴含忠贞与重生寓意。《人物御龙帛画》中双鹤对鸣象征爱情,汉代卫懿公赐鹤官衔体现其受尊崇地位。敦煌藏经洞经卷封面鹤形纹样,以及禅宗“鹤唳云深处”的修行意象,隐喻超脱与精神涅槃。鹤的形象在建筑(如故宫太和殿铜鹤)、书画(宋徽宗《瑞鹤图》)中不断被重构,成为传统文化中跨越千年的精神符号与美学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