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核心阶段,涵盖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思想演变:
一、先秦时期: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
儒家 :孔子创立“仁”“礼”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荀子主张“性恶论”。
-
道家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倡导“齐物论”。
-
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注重实用科技。
-
法家 :韩非提出“法、术、势结合”,商鞅变法实践法家思想。
二、秦汉时期:思想统一与流派融合
-
儒家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官方哲学。
-
道家 :黄老学说在汉初被采纳,强调“清静无为”。
-
佛教与道教 :佛教传入东汉,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思想多元与文化交融
-
玄学 :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宙与人生哲理。
-
佛教中国化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流派。
四、隋唐时期:思想繁荣与体系化
-
儒学复兴 :韩愈提出“古文运动”,宋代形成理学(朱熹、程颐等)。
-
佛教发展 :禅宗兴起,佛教与道教进一步融合。
五、宋元明清:思想变革与西学影响
-
理学与心学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出“心即理”。
-
明清思想 :李贽批判道学,严复翻译《天演论》传播进化论。
总结
中国思想史以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为核心,历经统一与多元发展,最终形成以儒学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并吸收佛教、道教及西方思想影响,形成独特的思想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