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安置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具体措施如下:
-
安置方式多样化
采用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模式。政府为投亲靠友和自行安置的群众提供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制定。
-
临时住所安排
-
优先使用废弃地 :安置用地尽量选择废弃地、空旷地,避免占用农田及生态脆弱区域。
-
临时住所类型 :包括帐篷、篷布房、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等,条件允许时优先使用活动板房。
-
特殊场所替代 :若临时住所困难,可临时使用学校操场、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场所。
-
-
安置地点选择原则
优先选择交通便利、远离地震断层及洪灾、山体滑坡等灾害风险区域,同时避开易燃易爆危险品储存地。
-
基础设施配套
安置点需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垃圾处理设施及文化宣传设施,确保基本生活需求。
-
资金与物资保障
-
资金分配 :临时住所、物资分配需定期公开,接受监督。
-
物资质量 :帐篷、板房等需符合抗震、防火等安全标准,由建设单位或生产单位负责质量监管。
-
-
特殊群体优先安置
优先安置重灾区群众、遇难者家庭、孕妇、婴幼儿、残疾人及公共服务设施受损群体,确保其基本生活。
通过以上措施,汶川地震重建在保障群众安全与生活的注重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