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 18972-2017)确立了旅游资源评价的五大核心维度,并引入“附加值”考量,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聚焦资源要素价值(85分),涵盖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及完整性(5分),以量化打分判定资源等级。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特品级)需总分≥90分,四级需75~89分,三级60~74分,均属“优良级”;二级(45~59分)及一级(30~44分)为“普通级”。评价体系还新增资源影响力(15分),结合国际、国家及区域知名度进行赋分,突出市场竞争力。附加值模块引入环境保护指标,如严重污染直接扣分,体现绿色发展导向。
评价流程采用“详查+概查”双轨模式。详查适用于全域资源普查,需组建多学科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采集与分析完成《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并编绘《旅游资源图》。概查则针对特定类型或区域资源,简化流程,聚焦核心单体。评价结果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区实际资料表》汇总,涵盖资源数量、类型分布、市场数据及保护建议,为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新版标准强化资源分类逻辑,主类调整为“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等6类,新增“旅游购品”“人文活动”门类,细化亚类至23项、基本类型110项,合并冗余分类并吸纳非遗资源。引入智慧旅游评价指标,要求高等级景区配备数字化管理系统、安全监控及虚拟体验功能,中低等级景区则需基础网络覆盖与自助服务设施,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该标准通过科学评价与分级分类管理,指导资源高效开发与差异化保护,助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并为地方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未来评价体系或将进一步融合碳中和目标与社区参与机制,强化资源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