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诸多著名音乐机构,如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乐府,人员众多且承担收集整理、创作演奏音乐等多种职能;西周的大司乐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第一所音乐学校,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还有周穆王西行时率领的庞大歌乐队,这是我国最早出国访问的音乐团体。
乐府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设立,如同现代的歌咏团,协律都尉是其最高业务领导人。乐府专业人员从多地收集地方民歌,整理加工后由协律都尉谱成新曲,教给乐人演唱,供宫廷人员观赏。最繁盛时人员达800多人,大多是一流的音乐家、文学家和民间艺人,客观上促进了民间音乐发展,对后世音乐文化影响深远。
周穆王十三年(约公元前989年),周穆王亲自率领歌乐队西行,到达与黑海相连的黑湖,往返约35000多里。乐队每到一处与当地部落首领互赠礼品并演出,傀儡戏、皮影戏、杂技等可能就是那时传入我国,这支乐队是我国最早出国访问的音乐团体。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的大司乐,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当时统治阶级重视音乐,把音乐作为统治国家的重要工具。大司乐掌握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职能,培养对象有王室和贵族子弟,也有民间选拔的优秀音乐人才。学习内容有音乐美学、演唱和舞蹈,学时7年,13岁开始,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1400余人,音乐教师(乐工)有600多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第一所音乐学校。
还有荀子创作的《成相篇》,其音乐形式取材于民间说唱和歌谣,共分三个乐章,“相”是打击乐器,“成相”是民间说唱、歌谣形式,后发展成诗歌形式,作品多宣传治国之道,间杂历史故事,批判现实,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 - 805年)在长安举行的琵琶比赛,东街彩楼是来自西域的康昆仑,西街彩楼是段善本,比赛后康昆仑拜段善本为师,这是中国最早的器乐演奏比赛。
我国历史上的这些著名音乐机构及音乐活动,在音乐管理、教育、表演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不同时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