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异同主要体现在 艺术理念、透视方法、色彩运用、线条与空间处理四大核心维度 ,既有文化根源差异,也受工具材料影响。
中国绘画以散点透视为核心,注重游目骋怀的意境营造,如山水长卷中可行、可游、可望、可居的审美体验,而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通过科学还原物体真实比例与光影体积,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色彩运用上,中国水墨遵循“随类赋彩”原则,强调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神;西方则自17世纪起发展出以色彩还原自然真实、塑造立体质感的表现手法,印象派更是将光色波动融入画面结构。线条表现构成第三大差异:中国画的线条是独立审美载体,承载情绪与气韵(如《八十七神仙卷》的“十八描”技法),而西方线条服务于素描造型,以精准轮廓为基础构建块面体积。画面处理上,中国绘画保持平面化基因,强调留白与虚实相生,西方油画则通过层层叠加塑造三维幻象,如19世纪学院派的超写实技法。明清时期中国画为改良人物画引入素描时,曾面临工具差异(毛笔的线控特性与炭笔的面造特性冲突)与文化理念碰撞(写实技巧削弱主观抒情),最终发展出结构素描,弱化光影、强化平面化表现。两者虽技法迥异,但20世纪以来通过跨文化借鉴拓展边界,如徐悲鸿融合素描的造型理性与中国画意境,当代艺术家则以创新实验重新定义传统边界,形成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