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保护非遗的核心方法包括:参与非遗调研、创新传播形式、结合专业赋能、建立校园社团、倡导政策支持。通过实际行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结合,既能延续非遗生命力,也能为个人发展积累独特经验。
非遗保护需要年轻群体的主动介入。参与田野调查或学术研究,记录濒危技艺的工艺流程;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工具扩大传播覆盖面,比如用动画还原传统技艺步骤;发挥专业优势,如设计专业学生可协助改进非遗产品包装,计算机专业开发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组建校园非遗社团,定期举办工作坊或讲座,吸引更多人关注;通过提案、调研报告等方式向相关部门反馈保护建议,推动政策落地。
非遗的存续依赖代际传承,大学生的创造力与行动力正是关键突破口。从微小实践开始,让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场景,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