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认识不到位的整改措施,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反思、制度完善和常态化监督,实现从个案处理到全面治理的转变。重点包括:强化警示教育针对性、建立权责清单堵塞漏洞、开展“一案一评估”动态跟踪,以及将整改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形成“查处—整改—预防”闭环。
-
深化警示教育,破除思想麻痹
以典型案例为“活教材”,通过案情通报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剖析违纪违法根源,重点揭示“一把手”监督缺位、制度执行流于表面等问题。例如,针对自然资源领域审批权滥用案件,需对照案例开展岗位风险排查,确保干部认清“底线在哪、红线为何”。 -
健全制度机制,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围绕案件暴露的监管盲区,动态更新权责清单和审批流程。例如,某地针对补贴发放审核不严问题,修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三级联审”程序,并嵌入电子监察系统实时预警,从技术层面杜绝“人情审批”。 -
强化整改评估,防止****
推行“一案一评估”机制,设置“责任落实、制度执行、群众满意度”等量化指标,由纪检监察机关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成效评议。对整改敷衍的单位约谈主要负责人,并将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考核依据,确保整改“不走过场”。 -
融入日常监督,巩固长效治理
结合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渠道,对整改单位开展“回头看”,重点检查制度执行是否到位、权力运行是否规范。同时建立“负面行为清单”,将典型案例暴露的共性问题纳入日常监督重点,实现“整改一个案件、规范一个领域”。
整改违纪违法问题需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既要快速响应个案漏洞,更要从体制机制上铲除滋生土壤。建议单位定期开展“廉洁风险体检”,将整改措施转化为常态化治理工具,持续净化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