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驾驶主要通过行车数据监测、生理特征分析、行为观察和技术设备检测等方式查出。关键方法包括:车载系统记录异常操作、交警现场询问精神状态、智能摄像头捕捉危险动作,以及血液检测嗜睡指标。以下是具体判定手段:
-
车载数据监测
现代车辆配备的传感器会记录急刹、偏离车道等异常操作频率,结合连续驾驶时长(如超过4小时未休息),系统可能触发疲劳预警。 -
交警现场评估
民警通过询问驾驶员近期作息、观察反应迟缓/眼皮沉重等生理状态,结合是否承认疲劳驾驶进行综合判断。 -
智能识别技术
高速公路摄像头可检测车辆轨迹(如S形行驶),部分车型搭载人脸识别系统,实时监控闭眼时长或哈欠次数。 -
生物指标检测
严重事故中可能抽血化验褪黑素等激素水平,或通过脑电图分析睡眠剥夺程度,但此类手段多用于司法鉴定。
提示:疲劳驾驶危害极大,建议每2小时停车休息,长途出行可借助***或短暂小睡恢复清醒。技术手段虽能辅助识别,主动预防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