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春节的开端,承载了丰富的传统节日风俗,核心习俗包括贴桃符门神、饮屠苏酒、拜年贺岁、燃爆竹驱邪、食年糕饺子等,这些活动既寄托了驱灾祈福的愿望,也体现了家族团圆与社会礼仪的文化内涵。
-
贴桃符与门神:古人用桃木板绘制神荼、郁垒二神像悬挂门旁,或书写吉祥联语(后演变为春联),认为能驱鬼辟邪。宋代王安石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描述此俗。
-
饮屠苏酒:元日全家按幼长顺序共饮草药浸泡的屠苏酒,寓意“年少者得岁先贺,年长者延寿后饮”,兼具保健与祝福之意。
-
燃爆竹与“照虚耗”:凌晨以爆竹声驱赶“山臊恶鬼”,床下点灯烛称“照虚耗”,象征清除晦气,迎接新年祥瑞。
-
拜年与压岁钱:晚辈着新衣依次向长辈叩拜,长辈赠红包装压岁钱(原为镇祟的彩绳穿钱),亲友间互访贺岁,宋代起出现投名帖代拜年的风雅之举。
-
食俗寓意:北方吃饺子(谐“交子”)、南方食汤圆表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升”,五辛盘(葱蒜等)则取疏通五脏之气之意。
-
皇家与民间仪式:汉代起朝廷举行元日朝会,百官献贺;民间祭祖、贴“福”字(倒贴谐“福到”)、挂年画,甚至堆雪狮等冰雪装饰增添喜庆。
这些风俗跨越千年,至今仍为春节注入文化活力,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亦是对人伦温情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