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元日》生动描绘了宋代春节三大核心风俗:燃放爆竹驱邪迎新、阖家共饮屠苏酒祈福,以及更换桃符(春联雏形)象征除旧布新。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古人对吉祥安康的祈愿,更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神祇的和谐共生。
-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的爆炸声被视为驱赶“年兽”与邪祟的法宝。宋代百姓在元旦清晨点燃爆竹,碎红纸屑铺满地面称“满堂红”,寓意辞别旧岁、迎接祥瑞。这一习俗源于对山臊(传说中危害人类的怪物)的畏惧,火药发明后逐渐演变为节日喜庆的标志。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由紫苏、草药浸泡而成,饮用时需按“幼者先饮”的独特礼制,寄托对孩童成长的祝福与长者延寿的期盼。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其可避瘟疫,而唐代起更衍生出“草庵赠药”的传说,赋予这一习俗神秘色彩。 -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是春联的前身,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或画像,悬挂门户以镇鬼魅。五代后演变为书写吉祥联语,明代后普及为纸质春联。王安石诗中“新桃换旧符”既写实景,又隐喻其变法除旧布新的政治理想。
如今,这些风俗仍以不同形式延续:爆竹化为环保电子鞭炮,屠苏酒被养生茶饮替代,而桃符则进化为千门万户的春联。理解《元日》中的古俗,不仅能触摸千年文化脉搏,更能感悟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