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生动描绘了宋代春节的三大核心风俗:燃爆竹驱邪、饮屠苏酒祈福、换桃符迎新,这些习俗既承载了古人驱灾避祸的朴素愿望,也蕴含了万象更新的文化寓意。
-
燃爆竹驱邪
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展现了古人以竹爆声驱赶“年兽”的习俗,后演变为鞭炮,象征辞旧迎新。这一传统源于对自然的敬畏,通过声响震慑邪祟,营造喜庆氛围。 -
饮屠苏酒祈福
“春风送暖入屠苏”提到的屠苏酒,是用紫苏、花椒等草药浸泡的药酒,饮用时从幼至长,寓意祛病延年。这一风俗体现了中医“防未病”的智慧,也暗含家族代代相传的祝福。 -
换桃符迎新
“总把新桃换旧符”指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讳悬挂门旁,后发展为春联。桃木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辟邪之物,换新符既是对平安的祈愿,也呼应了除旧布新的哲学思想。
诗中未直接提及但关联紧密的习俗还包括:“五辛盘”舒气(食用辛辣蔬菜调和五脏)、“照虚耗”点灯(床下燃烛驱晦)、“醉司命”祭灶(酒糟涂灶门敬灶神)等,共同构成宋代春节丰富的民俗画卷。
这些风俗不仅是年味的来源,更折射出中华文化中对自然、家庭与未来的深刻理解。如今,部分习俗虽形式简化,但其核心——团圆、祈福与焕新,仍延续在当代春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