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军队编制历经多次调整,名称和数量因时代背景和战争需求不断变化,较为人熟知的阶段包括北伐时期的八个军、抗战时期的120个军以及内战前夕的调整整编,但具体人数和实际战斗效能受多重因素影响,数据存在争议且波动显著。
国民革命军初建于1925年,由广州国民政府统一各地方军队编成,初期仅设八个军,约十万人,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的第一军为核心,辅以湘、滇、粤、桂等地方部队。北伐期间,为扩大战力,军队急速扩编至49个军、19个独立师,总兵力达25万人,击败北洋军阀后进一步整合为84个军,但成分复杂导致实际战力参差不齐。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侵略,实施大规模扩军计划。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军队名义编制为120个军、354个师,并增设独立旅、独立团等,总兵力峰值达500万人。因编制膨胀与管理混乱,实际可用兵力远低于账面数字,加上军纪松散、“吃空饷”等问题,有效战力不足半数。例如,师级单位常因缺额达三分之一而无法满编作战,抗战后期精锐部队仅占三分之一。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计划裁军至430万人,但实际裁员不足百万,总兵力仍维持在350万左右。为配合美式装备改造,军队被整编为86个整编师,中央军嫡系约200万人,地方军及杂牌军占比过半。这一时期的军队员额依然虚高,包含大量后勤、非战斗人员及编外特务机构人员,真正能投入一线作战的中央军主力仅100余万,其余分散于地方军阀或留守后方,导致战场机动兵力不足。随着战局恶化,至1949年底,国民党军队溃退至台湾时,仅余数十万残部。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数量变化反映其内部矛盾及战略调整的矛盾性。早期扩军依赖地方派系整合,抗战与内战阶段虽扩编至百万规模,但指挥体系混乱、装备分配不均、腐败盛行等问题严重削弱实际战力,最终导致其在关键战役中屡屡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