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的军饷每月根据时期和军衔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抗战准备时期,底层二等兵年收入约为500元,相当于拥有50亩土地的半自耕农收入水平。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颁布“国难饷章”,薪饷有所削减,但中校及以上军官的年收入仍可媲美百亩以上地主。
抗战时期,军饷发放因派系和地区差异而执行不一。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军饷较为优厚,例如军长每月可领取320块大洋,师长为160块大洋,团长、营长、连长分别为120块、100块和50块大洋。地方杂牌军的军饷标准较低,且经常拖欠或克扣。
军饷的发放不仅影响士兵的生活水平,还对军队的稳定性和士气产生重要影响。拖欠军饷和克扣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成为引发军队哗变的重要因素。例如,1920年吴佩孚部队因拖欠军饷导致士兵不满,最终酿成哗变事件。
总结来看,国军的军饷标准随历史时期、军衔等级和派系背景而变化。尽管部分时期军饷水平较高,但拖欠和克扣现象普遍,对士兵的生活和军队的稳定性造成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