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士兵的军饷

红军时期士兵的军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薪资,而是以​​供给制为核心​​的集体保障模式,​​官兵待遇平等​​,物质分配高度平均,​​精神激励远高于物质回报​​。

  1. ​废除薪饷制,实行供给制​
    红军自1928年起全面废除旧军队的薪饷制,改为供给制。官兵每日伙食标准约大洋5分至1角5分,每月零用钱仅2至4.5元,且根据经济状况浮动发放。从军长到伙夫,吃穿用度完全一致,朱德等高级将领甚至与士兵同挑扁担运粮,体现了彻底的平等原则。

  2. ​经济来源依赖革命实践​
    红军经费主要靠​​打土豪筹款、战场缴获和群众支援​​,无固定财政支持。例如,初期通过没收地主财产分给贫农并提取部分军需,后期中央苏区尝试统一财政税收,但物资短缺始终存在。士兵的“伙食尾子”(结余伙食费)成为少数可支配收入,凸显战时经济的艰难。

  3. ​精神凝聚力超越物质条件​
    尽管物质条件艰苦,红军通过​​官兵平等、民主管理​​等制度形成强大凝聚力。俘虏兵加入红军后,因“官兵不打骂”“经济公开”等新型军队作风而士气高涨。***曾指出,士兵“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这种归属感成为战斗力的核心。

  4. ​特殊人才与技术津贴​
    少数技术人员(如无线电、医疗人员)可获每月4至15元津贴,体现对专业能力的重视。但普通士兵与干部仍坚持供给制,技术优待未破坏整体平等原则。

红军时期的军饷制度是​​军事共产主义的典型实践​​,以精神感召和制度创新弥补物质匮乏,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层动力。其历史经验证明,军队战斗力不仅依赖物质保障,更源于价值观与组织形态的先进性。

本文《红军时期士兵的军饷》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85909.html

相关推荐

1950年一个军多少人编制

​​1950年,中国军队一个军的编制人数约为一万人左右,但具体人数因部队和战事需求而异,存在一定差异。​ ​ 1950年中国军队总员额约为550万,但不同军的编制规模差距较大。解放战争时期遗留的野战部队多由“纵队”改编而来,通常下辖2至5个师,每个师约1万人,因此一个军的兵力多在2万到5万人之间。例如,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第九兵团下辖3个军15万人,平均每军约5万人

2025-05-20 高考

八路军当时有军饷吗

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确实有军饷,但其来源和数量与国民党军队有显著差异,且供给情况复杂多变。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军饷来源 八路军的主要军饷来源包括: 国民政府拨款 :根据国共谈判协议,国民政府每月向八路军发放一定数额的军饷,按编制人数计算。例如,抗战初期八路军每月可领取63万元法币,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等。 海外华侨和后方捐款 :抗战期间

2025-05-20 高考

抗日时期八路军有军饷吗

​​抗日时期八路军确实有军饷,但来源复杂且后期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初期由国民政府按协议发放,标准远低于国军,且随着队伍扩编和物价飞涨迅速入不敷出;1940年后完全停发,转为根据地生产、民间捐助和特殊渠道(如胶东黄金)支撑。 ​​初期国共合作下的军饷​ ​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国民政府按4.5万人编制每月拨付约63万元法币(含战务费、医疗补助等),师长月薪仅5元,战士1元

2025-05-20 高考

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军饷吗

​​国民政府曾为八路军发放军饷,但仅限于合作初期,且后期完全停发;此外八路军军费还依赖外援、自筹及苏联援助等多渠道来源。​ ​ 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1937年至1940年)依据协议为八路军发放军饷,每月63万元法币(后略增至75万元以内),按4.5万编制计算,涵盖生活费、战务费、医疗补助等。此部分约占陕甘宁边区同期财政收入的50%-80%,如1937年外援总额4563.9万元中

2025-05-20 高考

东北军一个月多少军饷

​​东北军普通士兵的月饷在7至10银元之间,具体数额因时期、职级和货币形式(奉票或银元)浮动​ ​。张作霖时期新兵约7-8元(奉票),张学良主政后提升至7.6元以上并改用银元结算,但始终略低于国民党嫡系部队的10元标准。​​关键亮点​ ​:军饷形式从贬值的奉票过渡为硬通货,且伤残抚恤远优于同期其他军阀部队。 分点论述: ​​张作霖时代的军饷基础​ ​:新兵月饷7-8元奉票,初期1.2-1

2025-05-20 高考

为什么红军可以不发军饷

​​红军不发军饷却战斗力极强,根本原因在于官兵平等、土地革命和革命理想的支撑​ ​。不依赖金钱激励的红军,以独特的制度建设和精神凝聚力铸就了钢铁之师,这一创举突破了雇佣军队的逻辑,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政治使命高于物质利益​ ​ 红军将士参军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工农大众谋解放,而非追求军饷。***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强调,红军靠民主主义制度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维系,通过取消军官特权

2025-05-20 高考

国军的军饷每月是多少士兵

国军的军饷每月根据时期和军衔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抗战准备时期,底层二等兵年收入约为500元,相当于拥有50亩土地的半自耕农收入水平。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颁布“国难饷章”,薪饷有所削减,但中校及以上军官的年收入仍可媲美百亩以上地主。 抗战时期,军饷发放因派系和地区差异而执行不一。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军饷较为优厚,例如军长每月可领取320块大洋,师长为160块大洋,团长、营长、连长分别为120块

2025-05-20 高考

民国时期一个团军费

​​民国时期一个团的军费数额受派系、战争阶段影响巨大,嫡系部队较高,杂牌军较少,战时还会缩减,且实际到手情况复杂。​ ​ ​​一、不同派系一个团的军费数额​ ​ 国民党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军费相对较高。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一个团约有1000 - 1500人,士兵每月军饷平均约10 - 15块大洋,团长月薪约200 - 300块大洋。一个团的月军费支出除士兵军饷外,还包括武器装备维护

2025-05-20 高考

军响还是军饷

​​“军饷”是正确写法,指古代或近代军队发放的薪俸和给养,包含钱粮等物资;而“军响”是民间因发音相近产生的误写,特指金属钱币碰撞声或游戏虚拟货币。​ ​ ​​历史渊源​ ​ 古代军队的薪资体系以“军饷”为正统称谓,最早以粮食形式发放(称“粮饷”),后改为银钱。因金属钱币碰撞有声,民间口语中衍生出“军响”的误写,但官方文书始终用“饷”字。例如宋朝禁军年饷达45贯,清朝台湾驻军年拨军饷数百万两

2025-05-20 高考

民国时期一个县有多少部队

民国时期,一个县的部队数量因地区、时间、军事需求和行政级别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1. 部队类型 常备部队 :由国民政府统一征召,服现役3年,随后转为正役和续役,直至年满40岁。例如,岳阳县在抗战期间至少为抗战提供万人以上的兵员。 地方武装 :如国民兵团,负责地方治安和国民兵训练。普通训练由区、乡组成,集合训练则由县国民兵团常备队及区后备队实施。 抗战部队 :抗战期间

2025-05-20 高考

民国时期国民党有多少个军

​​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军队编制历经多次调整,名称和数量因时代背景和战争需求不断变化,较为人熟知的阶段包括北伐时期的八个军、抗战时期的120个军以及内战前夕的调整整编,但具体人数和实际战斗效能受多重因素影响,数据存在争议且波动显著。​ ​ 国民革命军初建于1925年,由广州国民政府统一各地方军队编成,初期仅设八个军,约十万人,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基础的第一军为核心,辅以湘、滇、粤、桂等地方部队

2025-05-20 高考

民国时期士兵军饷多少银元

​​民国时期士兵的军饷普遍在每月7-8.5块银元(大洋)之间,具体金额根据服役年限划分:二等兵7元、一等兵7.5元、上等兵8.5元。​ ​ 这一薪资水平虽远低于军官(如军长320元、师长160元),但在当时物价下仍能维持基本生活——1块大洋可购买16斤大米或5斤猪肉,相当于现代约150-24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分点论述: ​​军饷等级制度​ ​:士兵薪资严格按服役年限分级

2025-05-20 高考

民国军队配置

民国时期的军队配置,以其编制复杂、武器装备种类繁多、军衔混乱为显著特点,反映了当时军阀割据、中央集权薄弱的社会背景。 1. 编制结构:层级分明但混乱 民国军队的编制体系以师、旅、团、营、连、排、班为基础,每军通常辖2个师,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3个团,每团辖3个营,每营辖3个连,每连辖3个排,每排辖3个班,每班约14人。由于军阀割据,各地军队的编制存在较大差异,实际运作中难以统一。 2. 武器装备

2025-05-20 高考

民国时期军饷一个月几块大洋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军饷发放制度明确且存在明显等级差异,​​高级军官收入极高,以军长为例每月可达320块大洋(相当于现代的近10万元人民币),而普通士兵仅有7 - 8.5块大洋(约2100 - 2550元)​ ​,其实际购买力受物价及经济环境影响波动较大。 国民党军队依据“平时饷章”和“国难饷章”发放军饷,和平时期按正常标准,战时或国家危难时期减半发放。从军官层面看,军长作为高级将领

2025-05-20 高考

民国军队官职

​​民国军队官职体系经历了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的演变,核心特点是军阀割据导致军衔与实权分离、层级复杂且存在地方特色。​ ​ 其军衔制度以三等九级为基础,但实际运作中常因派系斗争出现“衔高职低”或自封军衔现象,1935年改革后形成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的将官体系,并增设“中将加上将衔”作为过渡。 民国初期沿袭清朝新军编制,陆军为主力,师为战略单位,采用“三三制”(师辖三团

2025-05-20 高考

抗日中国一个军多少人编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一个军的编制人数通常在2万余人左右。这一编制规模主要基于中央军的组织架构,下辖2个作战师,而每个作战师通常采用“两旅四团制”,兵力超过1万人。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特点 军级编制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军通常由2个作战师组成,这种架构被称为“两旅四团制”。每个作战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有2个团,总计4个步兵团。 师级编制 :每个作战师除了步兵外,还配备骑兵团、炮兵团、工兵营

2025-05-20 高考

北洋军士兵军饷

​​北洋军士兵的军饷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技术兵种的收入显著高于普通劳工,年薪可达中等家庭收入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但其高薪政策未能挽救北洋舰队的覆灭。​ ​ 北洋军士兵的待遇根据岗位和技术要求差异显著。普通水手的月薪约为10两白银,一等炮目为20两,而技术兵种如鱼雷匠和电灯兵的月薪分别可达24两和30两,岸上勤杂人员则仅为3两。这一薪资远高于绿营士兵的月饷(1-2两)

2025-05-20 高考

没有国军抗日能打赢吗

​​没有国民党军队参与抗日,中国抗战的胜利会极为艰难甚至难以实现,但***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与全民抗战意志仍会支撑战局,胜利或需更漫长代价。​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牵制作用显著​ ​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承担了主要正面防御任务,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规模战役直接消耗日军主力,延缓其进攻节奏。若无这些战役,日军可能迅速占领中国核心区域,抗战环境将更加恶劣。

2025-05-20 高考

一个纵队相当于一个军吗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一个纵队在编制级别上确实相当于一个军,但实际人数和结构存在灵活性差异。​ ​ 纵队的规模通常为2-5万人,下辖3个师或旅,其司令与军长同级,但具体人数可能因战场需求而浮动,例如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常超3万人,而西北野战军部分纵队仅1万余人。这一特殊编制既体现了我军战时灵活调整的战略智慧,也为后续统一改编为“军”奠定了基础。 分点论述: ​​编制对等性​ ​

2025-05-20 高考

解放军一个纵队多少兵

解放军一个纵队通常兵力在2-7万人之间,主要取决于具体历史时期和编制情况。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兵力通常为4-5万人,而华东野战军的纵队兵力则在3-4万人左右。 具体情况 编制规模 :纵队一般下辖2-4个师,部分特殊情况下可能达到4个师以上。例如,东北野战军某些纵队下辖4个师,每个师约有9000人,因此纵队总兵力可达3.6万人。 历史节点差异 : 解放战争时期 :纵队兵力较强

2025-05-20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