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历代掌教是道教上清派的核心传承者,以陶弘景、司马承祯等宗师最为著名。 茅山作为道教"第一福地",其掌教体系始于魏晋,兴于唐宋,关键亮点包括:南朝陶弘景奠定上清派理论基础、唐代王远知获皇室尊崇、宋代刘混康受宋徽宗敕封"真人"称号。以下是代表性掌教的阶段性排名与贡献:
-
开创期(魏晋-南朝)
- 杨羲(330-386):被尊为茅山"第一代玄师",开创"上清经箓"传承体系。
- 陶弘景(456-536):实际奠基人,编撰《真诰》确立茅山教义,梁武帝称其"山中宰相"。
-
鼎盛期(唐宋)
- 王远知(528-635):唐代首任官方认可掌教,预言李唐兴起获李世民尊崇。
- 司马承祯(647-735):著《坐忘论》完善修炼理论,被唐玄宗迎入宫中问道。
- 刘混康(1036-1108):宋徽宗为其建"元符万宁宫",茅山宫观规模至此达到巅峰。
-
延续期(明清至今)
- 笪重光(1623-1692):清代著名书画家兼掌教,重建九霄万福宫。
- 现代传承:现行第78代掌教黎遇航(1916-2002)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提示:茅山掌教更迭存在"师承"与"朝廷敕封"双轨制,部分年代因史料缺失存在断代争议。建议结合江苏句容茅山现存碑刻、道藏文献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