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作为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其历任掌门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从开山祖师陶弘景到现任掌门张浩,茅山传承体系跨越千年,融合了正一与全真两派精髓,历代宗师在教义革新、文化传播和社会贡献上均有卓越建树。
陶弘景是茅山派实际创始人,南朝齐梁时期隐居茅山四十余年,编撰《真诰》《真灵位业图》,确立上清派教义体系,被尊为“山中宰相”。唐代王远知作为第10代宗师,受唐太宗器重,推动茅山宗成为全国性道派;第13代宗师李含光获唐玄宗赐号“玄静先生”,主持皇家斋醮活动。宋代茅山与龙虎山、阁皂山并称“三山符箓”,由第35代天师张可大统辖,元代归入正一派但仍保留上清传承。
明清时期全真派传入茅山,形成“五观传全真、三宫传正一”的独特格局。近代黎遇航在抗战后重建道院,后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现任掌门张浩作为年轻一代代表,深谙道家心法与医学,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与公益事业,延续了茅山“济世度人”的宗旨。
茅山掌门的更迭不仅是一部道教发展史,更折射出中国宗教与社会的互动脉络。如今茅山仍保留九霄宫、元符宫等核心宫观,其“三宫五观”的建制与历代宗师的智慧遗产,持续吸引着全球道教文化研究者与修行者前来探访。